关于父母亲情
闲来没事,就看了一个电视谈话节目。本来有了电脑对电视不感兴趣了,只是偶尔看看,不过这次倒是认真的听了听。说是认真听了听,因为不是看表演,而是主要是听他们讲。
很久以前就知道梁晓声,看过他的好几篇“北大荒小说”,在我看来,他喜欢用比较朴实的手法来抒发一些情感,当然,不是风花雪月,而是表述亲情、贴近生活的一些小说,还有诸如《今夜有暴风雪》等一些反映知识青年在那场文化大革命中所显示出的理想追求和人格精神的诠释小说,总的看来属于我知道的作家,而且印象颇佳。
正如一个故事,说一个贵妇人对小说家莫泊桑很有好感,就写信告诉他自己想认识他——莫泊桑幽默的回答曰你知道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鸡呢?!当然,也有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文学巨匠钱钟书,我们就不必考究了。这里说得是我不像那个贵妇人,不管读谁的书,从没对“那只下蛋的鸡”感兴趣过,包括那些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
看着电视下面的介绍才知道那个头发半百,表情稍显木讷而言语很睿智的邻家老头竟然是梁晓声,我忽然有点感兴趣,也有一点感悟:所谓作家,也许就是如此,平凡的在我们身边默默无闻,没有明星们的熠熠光辉,没有官员们在电视上频频的出镜率,他们有些朴实的确如一个教书先生,埋没在大街上你跟本分辨不出,他就是作家梁晓声——起码我这么认为。当然,我们不会因为他是梁晓声就去格外尊敬他,更不会因为他不是梁晓声就去蔑视他,那是我们的修养问题了,此为话外题;但我喜欢听他说说他那一代人的经历,从这一点上我又象那个“贵妇人”。
因为没从头看,所以不能了解他的谈话的全部内容,但有几句话让我很感慨,那就是“父母儿女的爱是相互的,没有父母的爱爱是不完整的,没有儿女的爱爱也是不完整”。是的,做儿女时小的时候不理解父母,甚至仇视父母。
我曾经和一个16岁的小女孩聊过,她说她很烦闷,很反感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包括和她的同学之间。我很奇怪为什么她有这种想法,我说你不会换位思考,也许同学对你笑是为了你们之间的友谊,也许下属对上司笑是一种礼貌,也许出去办事对办事的人笑是一种尊敬,说到底,也许笑的人是没有办法的笑,你为什么不怜悯他的无奈而去笑他虚伪呢?她想了半天认为是,说好长时间没这么痛快的聊天了。我问她你不和父母交流啊?她说父母说话都是大道理,没法听,我哑然。实际上父母的爱是最深切的,虽然有时候让儿女不堪重负。我和她说有一点你要记住,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接受他们教育的过程就是你成长的过程,简而言之,什么时候你理解了你父母,那说明你成熟了。
梁晓声说,爱是相互的。我赞同,但在我们往往没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已经失去了回报父母爱的机会,譬如说我自己。人们都说儿子偏爱自己的母亲,父亲喜欢自己的女儿,或许吧。我很小的时候因为父亲上班不在身边,所以和母亲呆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母亲是教师,工作生活担子繁重,日常既是慈母又是严师,小时候我对她既爱又怕,等长大了也慢慢会不耐烦她的絮叨,但等我真正觉得母亲的眼光确实独到锐利的时候,母亲遽然离世,让我来不及回味就失去了日日相伴的亲人。到现在,想听听母亲的唠叨也再没有机会了。忘不了母亲向我走来的身影,在我脑海里凝固成永远的风景。有些人看不惯父母的狭隘和小民意识,其实,不管父母言语是否富有个性化,是否具有感情化,那也是他们一种表达方式,为什么必须依着我们的看法而改变呢?爱他们就要接受他们,而不是试图改变他们。
“少写一点风花雪月,少谈一点个人感情,少说一点小资情调,少来一点忧郁孤单,去亲近一下自己的父母,去体味一下人间亲情”——梁晓声如是说。当然,也许原话并不如此,但意思大致如此。听了他的话,我忽然有点脸红,也许是自己歌怀风花雪月有点多,或者是沉迷于那一点衣角里的寂寞,没有让自己的思绪放的开阔一点,所以感到寂寞。这让我惭愧。
老师就是老师,梁晓声也是老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虽不至如此,但也让我汗颜了。
2005.7.25午夜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