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箫曲
古人云: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年少的时候,喜欢看书,时常课余睡前偷着看一些不合时宜的书籍。那时候家里存书不少,《红楼梦》就是其中的一部。
本来对《红楼梦》没有好感,原因就是在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越剧《红楼梦》,虽然看电影对孩子来说是个开心的事情,只不过越剧对我那个年龄来说实在晦涩难懂。在我印象中,还能记得的一个片断就是宝玉在黛玉灵柩前祭奠,那一段长长的没完没了的唱腔让我呵欠连天。当然了,现在我还算喜欢于越剧,起码不反感,可那时候不然。所以对《红楼梦》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那就是属于老太太的裹脚——又臭又长,对其不感兴趣。
虽然家里存书不少,毕竟天长日久,渐渐全翻遍了,有些甚至看了数遍,实在没书可看了,那时候同学家里书都很少,没的借。没办法,只好翻翻那套《红楼梦》了。
初识红楼,读起来略显吃力,但喜欢它华丽的辞藻,以及数首题诗。特别喜欢“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这一句,虽然词义并不清楚,但品起来感觉有滋有味。但读到黛玉香魂一缕随风散,花落人亡两不知之后,就扔下书不爱看了。对宝玉心生怨气,怒其不挣,对破坏金玉良缘的一干人等愤愤不平;喜欢晴雯的泼辣直爽,讨厌袭人的圆滑老成……或许本性如此,不想面对惨淡的结局,所以半途而废。
重新拾起来就是初中后期了,那时候再读红楼更多的是关注情节和细节描写。而且对某些东西朦胧中有一些好奇,对有些诗已经能背诵了。“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正是年少强说愁的年龄,咀嚼这些香诗闺词,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虽没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悲凉沧桑,却有小儿女情长的绵绵愁绪。母亲说我小时候就多愁善感,就是看《红楼梦》看的,不尽然却也部分如是。
后来又看了《红楼梦后传》,最后成了圆满的大结局,看后会心一笑,却没有了原著读后的怅然若失。虽不能说狗尾续貂,也真的没有了原著的神韵了。
很敬服作曲家们的灵感。电视剧《红楼梦》的几首曲子很唯美,深渺悠长,婉约含蓄,比较符合著作精神。特别是那箫声,既淡淡的幽怨,又细腻圆润,引人心恸,摄人魂魄。“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海边漫步,看海面粼波闪闪,轻浪荡漾,碧海渺渺,白鸥翱翔,心里时常涌起这首《红楼箫曲》。我想,隽永的文字和优美的曲子连这碧海淡雾都是相通的,只要用心感受,就会触景生情,让心静沉溺于空朦的境界。
抿心湖潮起潮落,听碧海箫曲悠悠,韶华易逝情未了,古往今来几时休?!夜深人静意阑珊,不如睡去梦红楼……
2006-03-26 13:13
|